学院主页 欢迎访问淮北职业技术学院!
网站首页 / 新闻资讯

马兰老师人文素养之道德讲堂——传承孝道 心存感恩

阅读次数:2103 发布: 旅游管理系 发布时间:2020-05-15 11:51
[字体:  ]

“孝”字从字面意思来看: “孝”  为会意字, 上半部分代表的是“老子”的“老”字,下半 部分代表的是“儿子”的“子”字。会意为: “老子与儿子融为一体,方为‘孝’”。 引意为“老子靠着儿子,儿子背着老子” ,古人用最直观的文字,向我们传递了“孝”的真谛。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,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一种道德品质。

1_副本.jpg

走进古今孝子故事 感受浓浓的孝心

虞舜孝感动天

舜,姓姚,名重华,号“有虞氏”,亦称“虞舜”,是我国传说中的远古五帝之一。相传舜的父亲是一个糊涂人,在舜的生母死后,他又娶后妻,生一子名叫“象”。后母脾气很坏,弟弟傲慢无礼,他们不仅对舜不好,而且有害死舜的行为。然而,舜宽宏大量,以德报怨,仍对父亲和后母孝顺,对弟弟爱护。舜的贤德在当时广为流传,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,便让他参与管理国家大事,还把女儿嫁给他。舜辅佐尧管理国家20年后,于公元前约2110年,尧让其继承了王位。舜继位39年,把国家治理得很好,成为中华道德文明创始人之一。虞舜的事迹后来演变成为神话传说。传说他的孝行感动了苍天,当舜在厉山上耕地时,天帝让大象给他耕田,让飞鸟为他播种。因舜的弟弟名叫“象”,大象拉犁也有其弟赎罪之意。

图片1_副本.jpg

老莱子戏彩娱亲
   老莱子,春秋时期楚国人,著名
思想家,与孔子生于同时期(约公元前551年)。相传他不愿“受人官禄,为人所制”,隐居于蒙山南麓,自耕而食。楚王请他出仕任职,他固辞不就。为躲避战乱,他偕带家眷迁居于江南,在那里著书立说,传授道家思想。他的著作有《老莱子》15篇。其事迹见于《高士传》、《老子传》等。老莱子生性至孝,侍奉双亲极其尽心。当他已是70岁高龄时,他的父母还健在。他不以自己年高而自居,有时还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,手持拨浪鼓学着小孩的样子而戏耍,以博得二老开心。有一次,为父母送水,进屋时摔了一跤,索性故意在地上学小孩子撒娇,逗得老父老母开怀大笑。

图片2_副本.jpg

郯子鹿乳奉亲
   郯(tan)子,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。当时周王室衰败,诸侯争雄,天下大乱,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,是因为国君郯子的仁孝之德和政绩赢得了人心。郯子心性极孝,他的父母年岁已高,又都患有多种疾病,遵医嘱需要鹿乳作为食疗。怎样才能靠近鹿群并弄到鹿乳呢?他想出办法,深入山林,以鹿皮披在身上当外衣,经过种种尝试,终于混入鹿群,成功地挤取了鹿乳,带回供奉双亲。有一次挤鹿乳时,险些被猎人当成真正的鹿来射击。当猎人向他瞄准时,郯子掀起鹿皮现身走出,将挤鹿乳为双亲治病的实情告诉了猎人。猎户们被他的孝心所感动,于是把自己原有的鹿乳都赠送给郯子,并护送他走出森林。

图片3_副本.jpg

子路百里负米

   子路,姓仲名由,字子路,春秋时期鲁国卞桥(今山东泗水县)人,是孔子的得意弟子,生于公元前542年,年龄比孔子小9岁。他性情直率勇敢,曾任卫蒲邑大夫,季氏家宰(家臣)。子路在国家太平时,爱国敬业;当国家有难时,英勇献身,杀身成仁。子路早年家境贫寒,常以野菜充饥。为了供养父母双亲,他经常

赶到百里以外的地方,买了粮米背回来。后来,他在鲁国做了大官,但父母却相继去世。在他奉命去楚国办理公务的路上,随从的车马就有一百多辆。当他坐在厚厚的棉褥上,吃着丰盛的筵席时,就想起了当年父母贫困之时的光景,感叹道:“为人子者,父母在世时,应尽心尽力赡养。否则,像我这样,现在就算想为两老去背米,又怎么可能呢?

图片4_副本.jpg

闵损芦衣顺母

   闵(min)损,字子骞,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,孔子的弟子,“七十二贤人”之一,比孔子小15岁。闵损的“孝道”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,在孔门中,他是德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。闵损幼年时,生母早逝,他的父亲娶了后妻,又生了两个孩子。继母经常虐待他,冬天,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衣服,却给闵损穿着用“芦花”做的衣服。一次,闵损给父亲御车时,冻得发抖,父亲以为他偷懒,就用鞭子抽打他,芦花随着被抽破的衣服飞了出来,父亲才明白了真相。父亲既愧疚又愤怒,回到家要把继母赶走。闵损恳求父亲说:“母亲在,只有我一人受冻,母亲不在,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冻。”父母听了,都很感动。继母悔恨知错,从此对待他如亲子。

图片5_副本.jpg

曾参母子连心
   曾参,字子舆,春秋末年鲁国南武(今山东平邑县)人,生于公元前505年,孔子的得意弟子,世称“曾子”,以孝著称,“吾日三省吾身”就是他提出的。曾参的著述有《大学》、《孝经》等,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《论语》,对儒家发展贡献卓著,被后世尊为“宗圣”。曾参对母亲非常孝敬。他少年时家贫,常上山砍柴。一天,家里有客人来,因来得突然,母亲不知所措,焦急中咬破了手指。母子连心,正在山上砍柴的曾参此时忽然觉得心痛,料想可能母亲有事,赶忙回家。到家后跪着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。母亲说:“有客人突然到来,我情急之下咬破手指,盼你赶快回来”。于是曾参以礼接待了客人。此事说明,曾参处处替母亲着想,时时为母亲操心,堪称是一位大孝子。

图片6_副本.jpg

刘恒亲尝汤药

刘恒即汉文帝,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,西汉第四位皇帝。刘恒8岁时就被封为诸侯王。吕后当权时,刘邦的其他儿子多被杀害,而刘恒因身处边远地区不起眼而幸免。刘恒对母亲薄氏感情甚笃,力行孝道。薄氏曾因一场大病而三年不愈,刘恒也整整侍奉了三年,经常守在母亲身边,不解衣带而卧,精心料理,十分操劳。给母亲治病的汤药,都要由他亲口尝过之后才让母亲服用。三年后,母亲病好了,而刘恒却累倒了。公元前180年,大臣周勃平息吕氏之乱后,立刘恒为帝,理由是刘恒仁孝贤能,名扬天下。刘恒登基后,重德治、兴礼仪,稳定社会秩序,恢复经济,发展水利。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“文景之治”。

图片7_副本.jpg

江革行用供母

江革,东汉时期齐国临淄(今山东淄博)人,字次翁,少年丧父,奉母至孝。时逢兵荒马乱,江革背着母亲逃难,曾路遇匪贼抢劫,江革无钱财,贼人要杀他,他哭着说:“我有老母年迈,杀了我谁来奉养?”贼人被他的孝心感动,不忍杀他,放其逃命。后来,江革迁居江苏下邳(pi),做雇工供养母亲,他虽极为清贫,然供奉母亲的衣食还是尽量满足。江革被乡里称为“江巨孝”,后被推举为孝廉。东汉章帝时(公元76年起)被推举为贤良方正,任五官中郎将。后朝廷又拜其为谏议大夫,他以有病为由而辞。于是,朝廷下诏命令地方官赐于江革谷百斗,每年八月送其羊、酒,以倡导孝行。

图片8_副本.jpg

陆绩怀桔遗母

陆绩,字公纪,三国初期吴县(今属江苏省)人,生于公元187年。他在东吴做过官,官至郁林太守。陆绩通晓天文和历算,作《浑天图》,注《易经》、撰写《太玄经注》等。陆绩小时候,是一个聪明而孝顺的孩子。他6岁时随同父亲陆康到九江拜会太守袁术,袁术用桔子招待他们。陆绩把两个桔子藏进衣袖,辞别作揖时桔子掉到地上。袁术感到奇怪,问道:“陆郎来我家做客,临走时为什么还要怀揣主人的桔子呢?”陆绩回答说:“我母亲平时最爱吃桔子,我怀揣桔子是为了带回家去给母亲吃。”袁术十分惊喜,见他这么小的年龄,就懂得孝敬母亲,真是让人感动。袁术当场对陆绩的一片孝心大加夸赞。

图片9_副本.jpg

黄庭坚涤秽事亲

黄庭坚,字鲁直,号山谷,北宋时期江西分宁(今修水县)人,生于公元1045年,著名书法家和诗人,出于苏轼门下,则与苏轼齐名,世称“苏黄”。其书法擅长草书,取势奇险,成为“北宋四大家”之一;其诗词极其讲究修辞,在当时影响颇大,开创了“江西诗派”。黄庭坚秉性至孝,自幼就从生活起居方面无微不至地照顾父母,每天起床后即为父母倒便器,多少年如一日,已成习惯。宋哲宗元佑年间(公元1086年起),黄庭坚出任国子监,后任太史之职。虽然身居高位,尊贵显赫,但他这一习惯从未改变。此时父亲已去世,他侍奉母亲更是竭尽全力。家有婢女成群,然而每天他还是要自己亲自为母亲倒便器并清洗干净,从不中断,从不忘记为人之子应尽的职责。

图片10_副本.jpg

尊老、爱老、敬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盏灯;是寒冬里的一把火;是沙漠中的一泓泉;是久旱时的一场甘霖。美德,其实就是需要帮助时,伸过来的一只温暖的手;需要谈心时,递上来的一颗火热的心;需要关心时的一句亲切慰问。只有在这种世界中的老人,才能感到人世间的温馨与美好;才能远离孤独,才能欣慰地走完属于他们的人生旅途,才能使整个世界充满欢声笑语。

历史的车轮滚滚前,让我们在新世纪高举敬老爱老的旗帜,献出我们全部的爱心与孝心,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,让世界处处阳光灿烂,爱心闪烁!

3_副本.jpg


















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
地址: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职教园区元培路(新区) 邮编:235000
技术支持:商网信息